专题讨论

  • 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强;

    财税体制是社会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保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1994年以来财税改革的历史成就,分析了当前财税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学界定政府支出责任、优化税收结构和加强财税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4年01期 v.16;No.87 4-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2 ] |[引用频次:18 ]

经济哲学

  • 主持人语

    张雄;

    <正>哲学以它特有的思想追问形式,赋予经济世界一种特殊逻辑与思辨,它可以使交换价值构成的市场空间,已不是一个简单地靠价格制动的物欲流转的平面世界,而是一个多向度、全方位、充满着多种不确定性的精神与物质相互贯通的立体世界;已不是一个单靠计量模型来精算或叠加的价值通约的物像世界,而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时空隧道,并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制度选择与精神意向相互贯通的利益博弈的世界;已不是一个纯粹的靠自然法的尺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规则所能加以定义的商品世界,而是一个被不断接受精神的启蒙、

    2014年01期 v.16;No.87 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129 ] |[引用频次:1 ]
  • 中国经济改革的哲学在场性: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述评

    夏国军;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19-2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会议以"中国经济改革的哲学在场性: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呼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的回归,用以解决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公平与正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生态治理等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对此,与会专家、学者达成强烈共识,他们热切期盼建立关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学科联盟,纷纷就如何消解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014年01期 v.16;No.87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0 ] |[引用频次:5 ]
  • 财富与需要的内生关系: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状况的经济哲学探究

    马拥军;毛小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性状已经发生了改变:自2000年以来的过剩经济表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在解决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同时,现在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文化生产"上来。为此,首先应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财富观从效用财富观到货币财富观再到资本财富观的变化,用需要财富观取代货币财富观和资本财富观;其次要把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想要"(偏好)区别开来,从人本价值观对货币价值观、资本价值观的超越方面,研究需要的层次和结构,以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扬弃异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研究财富和需要内生关系的变化,重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由此出发,建构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2014年01期 v.16;No.87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6 ] |[引用频次:25 ]
  •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局限

    王文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卢卡奇、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这里尤为突出。他们分别在生产和消费阶段抓住时代的发展要素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要么回到纯粹思辨或走向虚无,要么抛弃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最终都具有局限性。重估这些批判理论及其局限性,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坚持并运用马克思学说,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2014年01期 v.16;No.87 31-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0 ] |[引用频次:3 ]

经济法学

  • 市场经济法治:创新与挑战——以消费者保护为例

    席月民;

    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法治创新必须以科学建构体系化的善法为最终目标,坚持以消费者为本、以市场导向为用、以法律伦理为纲、以本土法律资源为体、以公平和效率兼顾为目的原则。加强对消费经济、消费者、消费权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此为起点构筑市场经济法治框架成为市场经济法治创新重要的着力点,新一轮市场经济法治创新需要重点考量消费者及其消费权的倾斜保护。目前来看,在发展消费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法治创新仍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其中包括消费体制和消费环境问题、消费能力问题、消费教育问题、法治现代化问题以及研究范式的转型问题等。

    2014年01期 v.16;No.87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引用频次:11 ]
  • 代际公平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过度集中的风险防范

    李长健;刘磊;

    生存权与发展权既是当代农民权益保护的焦点,也是后代农民权益保护的核心。面对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的趋势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以生存权与发展权为中心来思考土地流转"集中度"与代际公平的关系问题。代际公平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过度集中会产生损害后代农民土地上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及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风险。合理把握土地流转"集中度",维护土地权益分配的代际公平,可以从"法律保障→权益代表→权益实现"的逻辑来思考,并建立起代际法律保障机制、代际权益代表机制以及后代人权益实现机制。

    2014年01期 v.16;No.87 46-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5 ] |[引用频次:60 ]
  •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法律责任研究——以基金会为中心

    鲁篱;罗颖姝;

    非营利组织应当承担广泛的法律责任,已经成为实务界与学界的共识。传统观点将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责任以部门法为标准,界定为行政、民事和刑事三类。这种责任划分形式未顺应法律责任发展前景与我国混合立法的现实状况。以承担对象为切入点,分析法律责任的思考模式,具有对象明确、适用直接的优势,符合诉讼实践的需要。以基金会为例,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责任内容,以承担对象来划分,表现为对社会公众、捐助者和受益者的责任。具体以"捐助人、受益人"为核心,赋予两者监督、检查等实体权利,突出基金会对相关利益者的责任承担。责任规范形式采取多样化方式,并与具体部门法衔接。

    2014年01期 v.16;No.87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引用频次:9 ]

经济管理

  • 收入流动性、代际传递与农村反贫困——异质性视角下新疆30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

    谢婷婷;司登奎;

    文章从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反贫困关系的理论研究入手,利用2000-2012年数据,选取新疆30个贫困县为研究主体,运用面板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从长期看,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对反贫困有显著作用,且收入流动性对反贫困的促进作用依赖于该县的贫困水平;(2)短期而言,新疆30个贫困县的收入流动性、贫困代际传递对反贫困的效果存在异质性。因此,建议制定以提高收入流动性和减少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的对策和机制,并注重实行差异化措施来达到反贫困效果。

    2014年01期 v.16;No.8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7 ] |[引用频次:47 ]
  • 中国金融发展的反贫困效应:非经济增长视角下的实证检验

    姚耀军;李明珠;

    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意义长期被忽略。文章基于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一系列具有良好小样本性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从长期看,即使控制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农村贫困人口也可从私营部门信贷增长及货币化进程中获益;从短期看,私营部门信贷对贫困发生率具有预测作用。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能够直接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这为金融扶贫战略的重要性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的支持,其政策涵义是,为巩固农村反贫困成就,维护社会公平,中国金融改革应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性发展之路。

    2014年01期 v.16;No.87 69-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9 ] |[引用频次:83 ]
  • 市场分割与土地财政行为研究——来自中国省际的经验证据

    金媛;林乐芬;

    文章以2003-200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揭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土地财政依赖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地方政府分割土地出让市场(以不同的出让方式出让土地)可以实现地方财政的跨期收入平衡,是财政支出压力下地方政府的理性行为选择。低价协议出让被征农地可以产生长期稳定的增值税收入流,高价招拍挂出让被征农地可以产生短期高额的营业税收入流。与此同时,在非农建设用地供给缺乏弹性以及政绩考核压力的双重约束下,依靠土地财政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转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2014年01期 v.16;No.87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2 ] |[引用频次:16 ]
  • “省直管县”弱化了资源的城市偏向性配置吗?——财政转移支付视角

    陈思霞;卢盛峰;

    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制度导致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城市偏向特征,加剧了城乡不平等,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基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视角,文章研究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以下两个机制扭转了资源的城市偏向性配置:第一,"省直管县"改革提高了县乡经济发展激励,增加了县乡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并提高了县级地区资金匹配能力,有利于县乡在既有分配规则下获取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第二,"省直管县"改善了基层政府的财政地位,减少了上级政府的资金截留;同时使县辖区公共需求向上的传递渠道更加顺畅,从外部环境上为其获得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创造了条件。此外,多维度的检验也为深入了解财政转移支付分配规则的缺陷以及如何增进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公平性提供了经验证据。

    2014年01期 v.16;No.87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引用频次:27 ]
  • 外来劳动力挤占了本地市民的收入吗?——基于城市规模视角

    周密;张广胜;黄利;彭楠;

    城市增长具有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不同城市规模下,进入城市的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市民既可能形成分工合作关系,促进本地市民收入增长;又可能形成竞争替代关系,导致本地市民收入下降。文章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开放数据库(CGSS2008)中城市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流入对特大城市本地市民工资的影响不显著,而外来劳动力每增加1%就会使省会级大城市本地市民的年薪提高1.46%,中小城市本地市民的年薪下降0.83%。因此,外来人口与城市本地市民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特大城市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同时并存,大城市(省会)表现为互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中小城市则替代效应强于互补效应。

    2014年01期 v.16;No.87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1 ] |[引用频次:16 ]
  •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生产率增长悖论的解析——基于服务消费视角

    王晶晶;黄繁华;

    文章以服务消费为切入点,构建了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解释了中国式的"服务业发展悖论"。从理论模型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从实证分析看,利用我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滞后,但可通过服务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劲。这为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2014年01期 v.16;No.87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3 ] |[引用频次:7 ]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正>《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创刊于1999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始终坚持独具特色的刊物定位,即秉承思想性、创新性和交叉性的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特色,充分体现以文、史、哲、法、经、管相交叉的综合性学术研究特点。本刊设置人文经济、经济史学、经济哲学、经济法学和经济管理等栏目,不仅突出经济类学科特色,也兼容并蓄、协同发展了综合类社会科学。《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入选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检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的转摘率在全国经济类学报中

    2014年01期 v.16;No.8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